在未知的金融市場中,明知道應該要逢低買進,最後卻賣出?以股市為例:你是否在做投資決策時,內心經常有3種聲音不斷交戰
#1不理會虧損,只專注在每月配息的金額或是設定的目標金額上
#2先贖回一半,再觀察後續情勢
#3不賣,再把手上的資金逢低加碼。
或者你也曾經因內心紛擾導致思維混亂,加上股市起伏的刺激,最終恐懼戰勝理智,全部認賠出場,事後冷靜下來,卻對自己的選擇感到懊悔。為了克服此類不理性行為,就要先認知哪些原因會引發恐慌情緒,學習不受這些因素的影響。
1. 稟賦效應(endowment effect)
一般人對於擁有的東西習慣高估其價值,對於沒有的東西則會低估其價值。舉例:杜克大學的籃球賽門票供不應求,問買不到門票的人願意花多少錢買門票,結果他們最高願意付170美元–約為門票面額的1倍。但問買到門票的人願意以多少錢轉賣,則平均金額是2,400美元–相當於前者的14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