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的內容非常特別,書的本身就像是一場精心設計的簡報演講。作者透過書頁之間不同的編排方式,完美詮釋了自己的理論,我在讀的當下已經很驚訝,讀完之後更是佩服。附帶一提,這本書最好去買「紙本書」來讀,電子書效果會大打折扣。
一本教人如何讓訊息「深植人心」的書,讀完之後也的確讓這些概念「深植我心」,還有什麼是比這更好的示範?以下摘要我從這本書中學到的重點精華,試著讓你理解為什麼「教學和學習」是一體兩面且息息相關的事情。
1.文本和口語
閱讀文字的同時沒辦法聆聽他人說話。
你有沒有看過一種簡報者,喜歡在簡報裡面塞進大量的文字,鉅細靡遺的程度簡直就像一頁報紙?這種報告的方式,被作者直接宣判死刑。研究證實,人沒有辦法同時「閱讀文字」和「聽懂別人說話」。
2.圖像和口語
聽演說時觀看圖像,有助於增進學習與記憶。
圖像比起文字,有兩個巨大的優點。第一個是「便利性」,想像你用一段文字描述科學怪人,別人可能要花30秒才能讀完;但是當你秀出一張科學怪人的照片,別人只需要不到0.2秒,就能辨認出那是科學怪人。
3.情境和狀態
人們練習的所在地和練習時的感受,會形成他們所學內容不可或缺的面向。
練習時的所在地講的是「外在環境」,假如你總是喜歡在星巴克念書準備考試,你的這些記憶很可能都會跟咖啡、店內的擺設、店員的微笑有關。當事後要回想起這些記憶,可以試著回想自己待在星巴克的感覺。
4多工能力
人類不能一心多用,這麼做會影響學習與記憶。
眾多腦科學的研究指出,99%的人是無法「一心多用」的。也就是說,你如果覺得某個人特別擅長「多工」,可能只是他在不同任務之間切換得比較快而已。要達到最有效果的學習和記憶,終究都回歸到一個字:「一個時間只專注在一件事」。
5 回想
回想(有別於複習與再認)能建立更強、更深、更容易存取的記憶。
這個研究結果可能和你我小時候接受的觀念不太一樣,我以前認為重複不斷地閱讀某一個段落,就會記得比較深。然而,研究指出,最強大也最有效果的記憶方式,其實是透過「回想」。為什麼你越常回想某個記憶,它就會越深刻、越難忘?
6.故事
利用故事增進理解、引導思考並形成記憶。
為什麼對一位厲害的教學者來說,懂得如何說「故事」很重要?有兩個強而有力的科學依據。
第一個是人們在聽故事的時候,腦袋會分泌「催產素」,這是新生兒出生的時候,對母親產生依賴和親密感的來源(知道床邊故事的重要了吧)。這也是讀者和聽者會對說故事的作家和講者產生依戀的原因。
第二個是人們在聽故事的時候,當你聽得越沉浸,就越會跟演講者產生一種「神經耦合」,你的大腦會開始試著模仿說故事的人。意思是你跟講者的腦波逐漸同步了,你會受他的思考模式影響,漸漸地對他產生認同感,也會開始喜歡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