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今台灣社會的詐騙案不斷發生,根據刑事局統計,去年台灣人遭詐騙金額達56億元,若加計自認倒楣而未報警的「黑數」,實際受害金額恐高達數百億元。
而今年柬埔寨詐騙案發酵之後,才發現竟然有這麼多人會相信類似的鬼話而被騙到柬埔寨打工,而以20~30之間的年齡占大多數,究竟是什麼魔法導致?而你是不是也有被詐騙的體質呢?
現今台灣社會的詐騙案不斷發生,根據刑事局統計,去年台灣人遭詐騙金額達56億元,若加計自認倒楣而未報警的「黑數」,實際受害金額恐高達數百億元。
而今年柬埔寨詐騙案發酵之後,才發現竟然有這麼多人會相信類似的鬼話而被騙到柬埔寨打工,而以20~30之間的年齡占大多數,究竟是什麼魔法導致?而你是不是也有被詐騙的體質呢?
養成正確觀念遠永不顯晚,只要有很好的觀念、知識、紀律,不管幾歲才認知到這些都來得及。
當你對投資理財一知半解,連買股票都怕我今天買了明天跌1塊錢怎麼辦
停停停!!!!!!
理財≠投資
我建議你應該先從如何認清金錢運用這件事開始累積概念,不是投資就是叫做理財。
當你不知道以下這些金錢概念時,你千萬不要覺得 投資就是理財。
以下是我我認為,你 應該要先有的金錢習慣。
習慣一: 知道金錢怎麼進 怎麼出
最簡單的方式就是透過記帳,記帳可讓你審視自己每個月的收入以及每個月的支出。
透過審視自己的消費習慣,讓自己快速真正理解錢到底用在那些地方,甚至如何有效的控管你的金流。 記帳剛開始可能會忘記記下,但建議至少強迫自己能記下不管大至保險花費小至飲料錢都不要放過。
好處1.統計出每個月的固定開銷及變動開銷,自我審視
好處2.了解金流去向,適時調整支出比例
習慣二: 薪資-存款=花費
不知道你是否覺得,存錢就是花費剩下的部分再存起來就好?
這就是一個讓自己成為一個永遠存不了錢的習慣中,稱不上月光族,但口袋會很空。
透過習慣一的方式,離清楚自己的消費習慣後,應該訂下每個月要存下的一筆錢,透過銀行帳戶的功能甚至開通多家銀行帳戶的方式,在薪資入帳隔天,馬上轉出預訂存下的金額。 讓你在不知不覺中每個月都能存下一筆,積少成多,聚沙成塔。
習慣三: 存下半年緊急預備金
比起存下一筆錢拿來先投資,應該是要先存下一筆緊急預備金。
1、你永遠不知道未來未發生什麼不可預測是事情
2、緊急預備金需要即取即用。(切記不要拿來放儲蓄險提早解約還是有機會虧損)
緊急預備金是用於你生活上遇到突發狀況有一筆活用資金可以立即使用,不管是突然向疫情失業而失去收入,或是生病需要一筆費用支應,這筆錢都是拿來備用的。
習慣四: 審視自己購買需求,定期斷捨離
不知道你是不是有每個月沒逛網拍買衣服會瘋掉的症頭?
當你開始審視自己生活用品甚至是衣物時,你會發現總有許多衝動消費的過期品,或是一堆未拆掉排的過季衣服。這些都是金錢隨意花費所造成的。
審視什麼是「需要」而不是「想要」。
當你定期進行斷捨離,你會發現其實很多東西不需要一直買,漸漸調整自己消費習慣,甚至是更認識自己。
在行為心理學中,想要養成一個新習慣或新理念,需要重覆學習並實踐至少21天,便可形成習慣性的動作或想法,稱之為21天效應。
養成好習慣;改掉壞習慣。夢想的生活更近了。
這不是一個贏家全拿的世界,願意「給予」的人,往往反而能夠獲得更多!
作者簡介 亞當.格蘭特Adam Grant
世界知名的華頓商學院最年輕的終身聘教授,也是學生評價最高的老師,並
被美國《商業週刊》選為最受歡迎教授,名列世界四十歲以下商學院教授
TOP 40。
他發覺大部分的人都將生活重心放在工作上,甚至醒著的時間有一大半都奉
獻給工作,但為什麼多數人面對工作卻提不起勁,甚至對自己的工作完全不
滿意?他明白自己終於找到了畢生的目標,就是活用心理學專業知識,致力
解決這個當代最重要的社會問題。我們的世界分成給予者、索取者和互利者
三種人。
「給予者」總是樂於分享;「索取者」只在乎自己的利益;「互利者」則為
了可預期的好處,願意付出相對的代價。
以下是我閱讀給予後,將文章的重點整理與心得分享(上集):
1. 善有善報:談施比受多的風險與酬賞
2. 給予者、索取者和互利者的人脈之道
3. 漣漪效應:團隊合作與分享功勞的學問
4. 辨識人才的真假門道
5. 柔軟溝通:謙遜的力量
一、善有善報:談施比受多的風險與酬賞
作者引用了"給予"這本書的主軸觀念,將社會大眾區分為:給予者、互利者
及索取者三種類型:
給予者:給予者則像太陽,能替身邊的人注入能量。給予者會替同事創造貢
獻的機會,重視別人的利益,喜歡給予勝過索取,比較關心他人,會注意別
人需要什麼,樂於奉獻,時時努力對他人慷慨,樂意用自己的時間精力、知
識技能、創意和人脈幫助別人。
索取者:喜歡索取過給予,索取者讓施與受的天平倒向對自己有利的一邊,
凡事總先考慮自己的自身利益,而非他人需求。索取者或許能因為「吻上
位」而崛起,卻也會因為「踹下位」而失勢。
互利者:在施與受間取得平衡,凡事以互相為原則,幫助對方會希望對方給
予回饋,力求公平。
二、給予者、索取者和互利者的人脈之道
作者認為:隨著時間過去,利益原則的方式,將使索取者和互利者越來越屈
居劣勢,降低他們人脈網路的質和量。
相較之下,儘管給予者並非為了回報才付出,但他們貢獻的原則卻可以觸及
最多人,因此他們的潛在回報也就最多。只為了獲取利益而拓展人脈的人不
會成功,人脈無法強求,而是投注時間精力經營有意義的人際互動後自然產
生的。
三、漣漪效應:團隊合作與分享功勞的學問
索取者絕大部分都用「我」和「我的」來描述自己的功勞
給予者則會用「我們」和「我們的」來形容是整個團隊的功勞。真正偉大的
成果大多是集眾人之力,給予者則不吝嗇把榮耀分享給團隊裡面的每一個
人,並讓團隊有心理安全感-使人相信做有風險的事也不會受到懲處,有助
於學習和創新,讓團隊的集體意識更團結。
四、辨識人才的真假門道
索取者往往會懷疑別人立意不良,遇到積極肯努力的人,還會將這種人視為
威脅,深怕他們超越自己。
互利者則是在看到別人展現出能力時,才會用應有的態度對待。讓互利者錯
失了許多挖掘璞玉的機會。
給予者知道其實每個人都有潛力,因此可以專注於鼓勵大家,永遠以讚美和
肯定的言行來回應,並對自己的領域有熱忱,讓他人啟蒙學習又快樂又有成
就感。
五、柔軟溝通:謙遜的力量
柔軟溝通的人通常不把話說滿,會大量聆聽別人的意見,言談之中流露出自
己的不完美及短處,真誠相助,語帶保留而非高談闊論,也會汲取建議而非
自己的觀點強加在別人身上。
總結:
閱讀到這裡,讓我換位思考這個世界不是零和遊戲,可以容納所有人的成
就,這本書足以證明給予者能夠貢獻自己的善意和專長,造福身邊所有人,
也等於在造福自己,當給出什麼,就能獲得什麼。
以上是對於給予的重點與心得整理筆記(上集),若你覺得這篇文章對你有幫
助,歡迎轉發分享給朋友喔!:)
你知道投資腦袋就等於投資口袋嗎?千萬不要吝嗇學費,最好能夠持續保持良好的學習習慣,因為不學習,無知的代價更大!
向成功人士學習
大家都知道理財觀念是越早學習越好,但其實真正的理財觀念不是叫你去學一些股票、房地產等技術層面的東西,而是你要先從「金錢藍圖」,也就是你腦袋裡面的東西開始改變起。我們的理財觀念是來自於我們的父母,你腦袋裡的理財觀念都會跟父母很類似,我們的理財盲點、及婚姻觀都跟父母很像,這也是為什麼如果我們沒有另外跟成功人士學習的話,我們容易會跟父母走一樣的路!
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Connie某天產生了一個想法:
「既然銀行可以用很低的利率借我小額信貸,
我何不把這筆錢借出來,作為我國外長途旅行的費用跟投資的資金呢!」
當下的我還自以為很聰明
更引以為豪地跟朋友們分享我的想法
還對著人家說:「聰明的人就是要懂得善用銀行的錢來做槓桿」
不然錢放在銀行也是會被稀釋掉~
孰不知我早已經掉進了銀行的陷阱當中…..
而做出這個向銀行借錢決定的我,下場真的慘不忍睹…..
你知道大部分有錢人幾乎都不是靠「投資」而致富的嗎?致富是沒有捷徑的,大部分的有錢人都是靠「不賠錢」及「存錢」把錢好好地留下來。只要你願意一步一步好好地、穩定地把錢留下來,你其實就已經贏很多人了!然而,一般的小資族及中產階級卻只想靠投資來致富,原來這就是跟有錢人思維的差別之處!想要變成有錢人,你最好先學習有錢人的腦袋及行為模式。既然存錢是如此的重要,小Q將針對幾個小資族常見的存錢Q&A來做以下深入探討:
你知道人的一生要花多少錢嗎?你有計算過你未來退休金該準備多少才夠你生活嗎?我們如果在現在就能把未來重要又不急的事情先準備好,你就可以輕鬆快樂的享受退休生活。當你越早知道自己未來要準備多少錢而去規劃調整你的財務分配,你就會不需花很多錢就能達到你想要的目標,所以你一定要先將重要不急的事情先準備好!
增加淨資產對許多想要達到財務自由的人來說,是一個非常具有指標性的目標之一。尤其在《富爸爸‧窮爸爸》書中也提到,富人都是先買入每個月能為他帶來收入的資產,而中產階級卻常常買入自以為是資產的負債。首先我們應該要先確認「資產」的定義到底是什麼?你要知道所有能源源不絕地將錢放入你口袋中的應該都稱為「資產」;而相反的,所有能源源不絕地將錢從你口袋中拿出來的都稱為「負債」。假設你擁有尚未繳清的房貸或車貸,而這個房子或車子就是「負債」,不應該稱它們為「資產」。那麼,除了本業收入以外,到底該如何增加你的資產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