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分享【給予】:華頓商學院最啟發人心的一堂課 讀後心得(上集)



這不是一個贏家全拿的世界願意「給予」的人,往往反而能夠獲得更多!

作者簡介 亞當.格蘭特Adam Grant

世界知名的華頓商學院最年輕的終身聘教授,也是學生評價最高的老師,並

被美國《商業週刊》選為最受歡迎教授,名列世界四十歲以下商學院教授

TOP 40。

他發覺大部分的人都將生活重心放在工作上,甚至醒著的時間有一大半都奉

獻給工作,但為什麼多數人面對工作卻提不起勁,甚至對自己的工作完全

滿意?他明白自己終於找到了畢生的目標,就是活用心理學專業知識,致力

解決這個當代最重要的社會問題。我們的世界分成給予者、索取者和互利者

三種人。

給予者」總是樂於分享;「索取者」只在乎自己的利益;「互利者」則為

了可預期的好處,願意付出相對的代價。

以下是我閱讀給予後,將文章的重點整理與心得分享(上集):

1. 善有善報:談施比受多的風險與酬賞

2. 給予者、索取者和互利者的人脈之道

3. 漣漪效應:團隊合作與分享功勞的學問

4. 辨識人才的真假門道

5. 柔軟溝通:謙遜的力量



一、善有善報:談施比受多的風險與酬賞

作者引用了"給予"這本書的主軸觀念,將社會大眾區分為:給予者、互利者

及索取者三種類型:

給予者:給予者則像太陽,能替身邊的人注入能量。給予者會替同事創造貢

獻的機會,重視別人的利益,喜歡給予勝過索取,比較關心他人,會注意別

人需要什麼,樂於奉獻,時時努力對他人慷慨,樂意用自己的時間精力、知

識技能、創意和人脈幫助別人。

索取者:喜歡索取過給予,索取者讓施與受的天平倒向對自己有利的一邊

凡事總先考慮自己的自身利益,而非他人需求。索取者或許能因為「吻上

位」而崛起,卻也會因為「踹下位」而失勢。

互利者:在施與受間取得平衡,凡事以互相為原則,幫助對方會希望對方給

予回饋,力求公平。

二、給予者、索取者和互利者的人脈之道

作者認為:隨著時間過去,利益原則的方式,將使索取者和互利者越來越屈

居劣勢,降低他們人脈網路的質和量。

相較之下,儘管給予者並非為了回報才付出,但他們貢獻的原則卻可以觸及

最多人,因此他們的潛在回報也就最多。只為了獲取利益而拓展人脈的人不

會成功,人脈無法強求,而是投注時間精力經營有意義的人際互動後自然產

生的。

三、漣漪效應:團隊合作與分享功勞的學問

索取者絕大部分都用「我」和「我的」來描述自己的功勞

給予者則會用「我們」和「我們的」來形容是整個團隊的功勞。真正偉大的

成果大多是集眾人之力,給予者則不吝嗇把榮耀分享給團隊裡面的每一個

人,並讓團隊有心理安全感-使人相信做有風險的事也不會受到懲處,有助

於學習和創新,讓團隊的集體意識更團結。

四、辨識人才的真假門道

索取者往往會懷疑別人立意不良,遇到積極肯努力的人,還會將這種人視為

威脅,深怕他們超越自己。

互利者則是在看到別人展現出能力時,才會用應有的態度對待。讓互利者錯

失了許多挖掘璞玉的機會。

給予者知道其實每個人都有潛力,因此可以專注於鼓勵大家,永遠以讚美和

肯定的言行來回應,並對自己的領域有熱忱,讓他人啟蒙學習又快樂又有成

就感。

五、柔軟溝通:謙遜的力量

柔軟溝通的人通常不把話說滿,會大量聆聽別人的意見,言談之中流露出自

己的不完美及短處,真誠相助,語帶保留而非高談闊論,也會汲取建議而非

自己的觀點強加在別人身上。

總結:

閱讀到這裡,讓我換位思考這個世界不是零和遊戲可以容納所有人的成

,這本書足以證明給予者能夠貢獻自己的善意和專長,造福身邊所有人,

也等於在造福自己,當給出什麼,就能獲得什麼。

以上是對於給予的重點與心得整理筆記(上集),若你覺得這篇文章對你有幫

助,歡迎轉發分享給朋友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