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分享【給予】:華頓商學院最啟發人心的一堂課 讀後心得(下集)

 

本書中提到,成功與你想要的事情是不會平白出現在你面前,我們現在所能

擁有的,都一定是過去某時間付出了什麼。可以說這是大自然法則或人之常

情或是諺語說的「天下沒有白吃的午」,我們想要獲得什麼,就要先讓自

己同樣樂意付出什麼。

以下是我閱讀給予後,將文章的重點整理與心得分享(下集):

1.維持動力的藝術

2.腳踏墊效應

3.改變索取者


一、維持動力的藝術

書中提到影響力真空缺乏目標的給予者,感受不到自己影響了什麼,或是

協助到別人,發現自己無法幫上忙。如果用錯了方法,儘管是最無私的給予

者,也可能變成組織裡面表現最差的人。很多給予者總是樂於付出,但壓榨

自己的時間,把自己的精力都投入到幫忙別人的事情裡。結果到頭來連自己

的事情也沒辦法做好。

書中提到兩種方式選擇:

1.點狀給予,這種做法過於無私,只要有人需要就去幫忙,容易打亂自己的

計劃,也會讓自己疲累,最後會缺乏專注力和精力來完成自己的工作

2.塊狀給予,是一種利人利己的策略,平時保留自己的精力,而把真正高品

質的給予保留在固定的時間。這種給予的方式讓你更容易安排行程,也會對

每一次的給予感受更加鮮明。

所以我們以計畫性地安排特定時間點,在這過程中把給予的品質發揮到最

大。

二、腳踏墊效應

給予者容易被當成腳踏墊,主要是他們總是看到每個人最好的一面,因此

誤的假設,認定身邊的人都值得信賴。所以給予者需要保持高度彈性,隨時

調整人際互動模式。

篩選

給予者要善用自己真誠度篩選,仔細觀察對方是給予者或索取者。想要幫助

真正需要幫助的人,就必須學會識人,將時間用在值得的地方。

調整人際互動模式

遇到索取者時,自己就轉變成互利者。

作者說一開始以給予者的姿態與人相處絕對是睿智的,因為根據研究指出

信任感要培養很難,要摧毀卻很容易。但若遇到的人顯然是索取者時,理智

的給予者就該調整人際互動模式,改採互利策略,或寬容的互利策略。寬容

的互利策略可能是三分之二用互利策略,三分之一的場合中重回給予模

式,這樣就能給索取者一點補救機會。

換位思考,堅定地替他人爭取權益

作者幫給予者找到了一個能讓給予者為自己利益堅持的好方法,就是將視角

換成另一位跟自己會有相同利益的人,想成是為他人發聲就能讓給予者做得

很起勁,硬起來爭取。

例如一名印度人向公司協商、談判,爭取加薪的故事。他是個好好先生,最

終他以家人為立場爭取,並加薪成功

三、改變索取者

給予行為公開化,鼓勵給予者分享自己的知識、資源和人脈便能獲得聲譽

優勢,而不給予則會顯得自私,因此想把索取者變成給予者,經常必須說服

他們開始付出,這樣時間一久與對的環境,他們就會漸漸認為自己是給者。

總結:

這本書讓我知道,原來給予是需要有彈性的調整,不然給予到最後會變成

好人,也會變得不在給予,並且如何更有力道的在給予的同時,肯定自己的

價值,為自己發聲,推薦給喜歡給予的大家。


以上是對於給予的重點與心得整理筆記(下集),若你覺得這篇文章對你有幫

助,歡迎轉發分享給朋友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