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最重要的是「為什麼」要培養習慣?習慣只是手段,目的是:我們想要成為什麼樣的人。
【1.複利效應】
你應該有聽過「複利投資」: 造就成功的,是日常習慣,而不是千載難逢的轉變。
作者提到我們很容易高估決定性瞬間的重要性,卻低估「每天」都做些小改變的價值。
後者會隨時間而累積成可觀的變化,假如每天都能進步百分之一,持續一年,最後會進步三十七倍;假如每天退步百分之一,持續一年,到頭來會弱化到趨近於零。
像是我很想要維持運動習慣,但是總是下班過後就會找100種上班很累的理由讓自己休息,結果一周3次運動習慣的計畫只維持了2個月。
【2.專注系統】
《原子習慣》則主張「系統」比目標更關鍵:設定目標的目的是贏得比賽,建立系統的目的則是持續待在比賽裡。
比起「目標」,更該專注在「系統」
目標理論假設達到目標才會快樂,才算成功,沒有達到就會失望,就算失敗。
所以重點不在於達成任何單一成就,而是不斷改善和精進的過程。
一樣是運動的例子,我總是很想練就一身11腹肌身材,但有一陣子做了很多教練給的訓練跟降體脂的飲食控制,因為非常累總想放棄,但過了一陣子11腹肌還是沒有練到,我就因為過程太辛苦太失望而放棄了。
「獲勝或許是目標之一,但不可以是目的。」
【3.身分認同】
《原子習慣》則認為「身分認同」更為重要:焦點永遠都要放在成為某一種人,而非得到某一種成果。
先想清楚想要當什麼樣的人,每一天才會因為這個身分去做出選擇,然後透過重複的行為 (過程),證明自己是這樣的人,最後達到某個成就 (結果),這種改變才會是長久的。
外- 改變結果:例如一般人設定的目標,怎麼去達成某一個成果。
中- 改變過程:去改變習慣系統,怎麼去建立一個新的習慣。
內- 改變身分認同:去改變本身信念,怎麼去改變自己的價值觀。
大多數人沒有思考身分認同,
思考方式為—我想要達到... (結果),
因此要堅持...方法 (過程)。
但通常這樣的改變不會持久,因為沒有背後的信念去支持。
【4.找出堅持下去的動力】
可以問自己這個問題—「我能這樣努力十年嗎?」
們採取的每一個行動,都像一張選票,投票給我們想成為的那一種人,票數愈多,動力愈強,最終形成新的身分認同,可是也不必過度追求完美。
要贏得選戰,不需要百分之百的得票率,只要獲得多數選票即可。投個幾票給壞習慣或沒有生產力的習慣無傷大雅,你的目標只是要在多數時間裡讓好習慣獲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