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接苦日子!


主計總處日前公布第3季GDP概估,Q3經濟成長率為2.06%,是去年第2季以來最佳,顯示景氣回溫,並預估全年經濟成長率為1.22%,明年可達1.88%,臺灣經濟似乎即將否極泰來迎向復甦。
 坦白說,對所謂已看到隧道口亮光之類的預測,我壓根不信。目前各單位揭露的明年經濟成長率預估值,最樂觀的是主計總處的1.88%,最悲觀的是國泰金的1.2%;先不討論經濟預測的準確度(畢竟主計總處原本預估今年成長率可達2.32%),我的看法是~要準備迎接苦日子的到來,苦悶,將是明年臺灣社會的主要基調。
 我沒有高深複雜的經濟預測模型,純粹是25年新聞工作的觀察與經驗。我的體會是,現在是我跑新聞以來,在承平時期(不計1998年本土金融風暴、2000年網路科技泡沫、2008年金融海嘯3次重大金融危機)最糟糕的時候!近幾個月,多數企業主憂慮、焦慮全寫在臉上,投資信心盪到谷底;外界把日前張忠謀當面力諫行政院長林全形容為「說重話」,實際上,企業界私下的重話絕對十倍、百倍於此,相比起來,張忠謀的話稱得上是「溫良恭儉讓」了。
 大環境之外,社會越來越嚴重的仇富紛圍,也讓許多打拼一輩子的企業家有不如歸去的感慨,加上各種重稅無一不瞄準高資產族群,都讓他們很有感;其實,眼下一堆企業老闆申請移民新加坡,早已是業界公開的秘密,如果連這些最具拼搏精神的創業家都意興闌珊,臺灣的前景委實令人憂慮。
 內需呢?以目前的低迷景氣加上高度不確定性,民眾消費意願若能持平已屬萬幸;此外,陸客商機可以確定已「回不去了」;另一個變數則是年金改革,要知道軍公教可是消費市場的一大主力,在新政府揮舞「改革」大刀下,未來軍公教族群消費勢必大幅縮減;加上房價下跌讓民眾資產、財富縮水,明年的內需消費極不樂觀。
 回歸基本定義,GDP=C(消費)+I(投資)+G(政府支出)+《X(出口)-M(進口)》,如上所述,明年的消費、投資只會壞不會好,政府支出在財政困窘下也難有作為;唯一的期待是出口,但即便出口有所增長,以目前臺灣外銷接單海外生產比重高達6成來說,受惠的只是少數股東,無助於多數民眾的就業與荷包。
臺灣目前有兩個非常矛盾的現象,首先是經濟不佳稅收卻超徵,其次是景氣不振股市卻創新高(發行量加權股價報酬指數已站上15,000點)。關於前者已有不少檢討聲音,我要說的是後者,從金融海嘯後各國相繼啟動QE以來,天文數字的熱錢最大貢獻是讓全球股市連漲8年,儘管多數資產價格也都水漲船高,但主要泡沫無疑在股票市場(目前全球稱得上泡沫的房市只有中國),如海嘯般的熱錢「綁架」了全球股市,而這場熱錢派對至今仍不願散場
 最具代表性的首推英國股市,無視各界對英國脫歐憂心忡忡,倫敦時報指數居然在10月領先全球創下7,129.83點歷史新高;不過,派對再熱烈終有曲終人散的時候,當熱錢氾濫到無法控制,唯一解決之道就是把錢「燒掉」;而要讓錢「蒸發」,唯二管道就是股市和房市,目前泡沫集中在股市,所以我的判斷是,同步處在歷史高檔的全球股市,一年之內極可能出現崩跌,投資人絕對要做好風險管控。
 景氣、就業前景不樂觀,房市最壞的時候還沒來,股市潛藏巨大風險,明年將是臺灣嚴峻、苦悶的一年。怎麼辦?我認為有兩件事很重要,第一是做好心理建設,努力保持正向心態;第二是做好財務規劃,不要讓自己的財務失去彈性。唯有照顧好心理和財務,才有翻轉逆境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