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這個社會人人都在「假裝富有」?



台灣上班族最害怕退休錢不夠,金錢問題在這個物質豐饒的年代,反而成為人們的緊箍咒。其實這不是台灣獨有的現象,而是像一種流行性感冒一樣,是全球性的心理狀態。《Business Insider》 刊登來自個人理財網《The Simple Dollar》文章,解讀為什麼節儉習慣會在這一代消失。

作者特倫特哈姆 (Trent Hamm) 比較自己父母那一代,有退休生活能夠自給自足,也有需要仰賴兒女資助的情況,為何會有這些差別,他認為一個關鍵原因是,能夠自給自足的夫妻在他們成年時期沒有「假裝富有」。

假裝富有真的是我們這個社會的通病,也是哈姆要探討的問題。他說自己父母退休後能夠自給自足,是因為他們年輕時非常節省,因為沒有選擇,所以靠微薄收入生活也能輕鬆自然。

但現在的人沒有替未來儲蓄,最大原因是人們寧可在當下享樂,要買房、買車、消費性商品、旅遊、衣服、電子產品等等,且這些東西的花費都優先於儲蓄。哈姆文章寫到,美國傳統退休金制度可以讓上代的人不需儲蓄即可安穩退休,但制度改變後,即便有雇主負擔部分,加上社會安全金仍非常微薄。 

但大部份美國人都沒有存到足夠的退休金。原因很簡單,他說,「人們永遠都在最不重要的事情上花錢,像是大杯摩卡或最新 iPhone,而不是存退休金。」還有,人們過的生活要比實際收入所能表現出來的更有錢。

假裝富有的原因是讓別人有印象,即所謂「聚光燈效應」,有些人是為了取得「零售療法」,花錢讓自己覺得好受,還有些人是受到媒體影響行為與購買慾望。哈姆建議解決聚光燈效應,最好的解決辦法就是增加自己的附加價值,讓自己不再需要靠外在裝模作樣,擺脫零售療法,解決方式是尋找其他的情感出口,以及改變媒體收視習慣,少看一點電視,看書取代充滿廣告的雜誌。

還有一些人是受到朋友與鄰居的影響,使花錢習慣改變,企業家吉姆·羅恩名言,「你就是那個花最多時間相處的五人當中的平均。」解決方式是重新找社交圈,與不那麼愛花錢的朋友相處。

有些人的想法是寧可在年輕健康的時候活在當下,也不要存錢為了年邁且不健康的自己,但哈姆認為這個觀念有問題,因為現在科技變化太快,就業選擇也在變化,你很難預測 20 年後會如何,存錢不只是確保自己退休生活,而是避免自己往後幾年突然失去工作無以為繼。

哈姆指出,他自己曾經也會做一些假裝富有的花錢行為,但他改變自己行為之後,沒有被剝奪感,反而覺得很平靜,因為他知道自己的未來有保障。他告訴現代人的忠告是,「不要假裝有錢,假裝有錢可能當下覺得很好,但這種感覺不會持續,短短幾年後,留下的只會是壓力和有限的選擇。」
文章來源:businessinsider
聲明: 此文章部分內容從網路上收集或網友提供,內容的完整性正確性本站不負法律責任,本站嚴禁使用者發表侵害版權或智慧財產之內容,由於本站是受到「即刻發表」運作方式所規限,故不能完全監察所有即時文章。
若有任何文章侵犯到您的權益,請盡快與我們聯絡,本站將會在刪除或修正。
若文章或是內容有問題請聯絡我們(E-mail:richjamiechou@gmail.com),我們將會第一時間優先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