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想看:
你要買一雙中意許久、價值2,800元的跑鞋,店員好心告訴你,5分鐘車程外有家店在特賣,只要2,200元。你會為了節省600元,跑到那家店去嗎?
再想想看:
你要買一套家具,要價88,600元。店員同樣好心告訴你,5分鐘車程外有家店在特賣,只要88,000元。你會為了節省600元,跑到那家店去嗎?
大多數的人都願意為了第一例跑到另一家店去,卻不願意為了第二例再跑一趟。
同樣都是節省600元,我們的選擇和行為為何不同?
生活中充滿各種金錢決策,本書廣泛探討日常議題,從規劃家庭預算、打折特賣、卡債、賭博、房屋買賣、退休儲蓄等,兩位作者揭露我們對於金錢的常見思維,以及在思考金錢時常犯的錯誤,提供具體、實用的建議和忠告,還有一些花錢的小訣竅,幫助我們改善用錢習慣。
金錢並非人生中唯一重要的事,但它影響了我們對生活中其他重要事物的價值判斷,包括如何使用時間、管理職涯、珍惜他人、發展關係、使自己快樂,以及了解周遭世界。所以,購買一本可能會讓所有事物變得更美好一點的書,是不是很值得?
1. 花錢的難易度會影響消費的金額
信用卡、行動支付、記憶付款資訊、分期付款都是讓我們不經意花過多錢的黑洞。
此外,預付的消費票卷(先痛)或是延遲付款(後痛)的消費方式,也常常會讓消費者在花錢時,感受不到花錢之痛。實驗證實,在消費當下必須掏出現金付費方式,會降低客人消費的金額。
2. 免費的代價、籌碼代幣讓你上鉤
整個世界彷彿一個大賭場,吸引人們投入金錢、時間、注意力上鉤,不知不覺使人掏出錢來消費,舉凡賭場、遊樂場、手機遊戲、直播App,常常利用「免費」的好康來吸引人之後,再輔以籌碼、代幣、虛擬寶物讓人減輕花錢之痛,不知不覺掏出真金白銀及寶貴的時間,換來虛擬的成就感及滿足感。
人們的心裡會傾向選擇「免費」的事物,即使這些東西我們根本不需要(甚至不喜歡)。
3. 別被相對價值給騙了
如果有一雙鞋子售價2000,但是距離10分鐘車程的店賣1500,大多人可能會願意為了省錢花這十分鐘。
但如果今天一台車子售價500000,若距離10分鐘車程的另一間店賣499500,可能大多數人不會為了省這500花這十分鐘。
同樣是花10分鐘省500,人們卻會因為相對比例而做出不同決定。
此外,百貨公司也常用高訂價配合高折扣,讓人感到”賺到”許多錢。
相對性是人類腦中基本演算法,人們常常會被一個相對的”錨”給誤導,比如在目標商品旁放置一些貴得離譜的特高價選項,人們就會將預算不自覺提高,第二高價(中庸)的選項看起來相對的便宜,而減少去選擇最低價的機率。
4. 心理帳戶
人們常習慣性的依據錢的來源來歸類花錢的方式,如在使用中獎得到的獎金、一次性的年終獎金、意外之財、出差/旅遊時的花費,就會比一般的薪水還要來得隨興。
書中提到一個例子,假如一張價值1000元的門票掉了,要人們再花同樣的錢去買票時,人們會認為自己花了2000元去看這場戲。但如果是看戲前發現1000元的鈔票不見,人們卻不會認為自己花了2000去看戲。
5. 儀式/語言的力量
若在高級餐廳喝一瓶紅酒,在品嘗之前Waiter介紹酒的來歷,並且將酒優雅的倒在水晶玻璃杯中,這會讓人對這杯酒感受到更佳的風味,也願意付更高的價格。
同樣的在廣告文案中、或是賣家在兜售商品時,利用語言、文字適當的包裝產品,也可以增加消費者購買的意願。此外越讓人看不懂的文謅謅的東西,感覺就越有價值。
6. 預期心理的力量&品牌溢價
有時人們對產品的體驗,一部分是因為購買前預期心理,也就是自己的想像,還有對於該品牌的認知所造成。意即讓消費者滿足的並不單來是產品本身,而是消費者對於該產品的想像及對於該品牌的感覺。
過去對於產品的體驗,也會左右我們對於未來體驗的期望。如果期望跟體驗本身差距太大,也可能會導致高度失望。
此外,人們對昂貴的東西期望較高、對便宜的東西期望較低。
7. 人們容易缺乏自制力
由於情緒的影響力,人們對現在往往是感性的,傾向活在當下,很難理性的將資源留到未來或是未雨綢繆。但在金錢方面延遲享樂與自制,存錢用於理財規劃未來而犧牲現在的享受,是需要意志力的挑戰,但這將影響到我們的未來退休生活。研究顯示,一夕致富的中獎者,約有70%在三年內破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