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健保,我還要付哪些錢-可能從你我口袋掏出來的醫療費用


台灣除了醫療技術進步之外,全民健保的制度也羨煞許多外國人。健保制度造福了許多人,讓有健保身份的人不用把看醫生當成遙不可及的事。

然而,全民健康保險並非萬靈丹,就醫時還是可能產生各種相關的醫療支出,這也是許多人規劃商業保險的理由。以下和大家分享幾種使用醫療資源時可能需要掏腰包的費用:

1.健保部分負擔
我們到診所或醫院看病時,除了全民健保幫我們付的醫療費用之外,自己也要負擔一小部分的錢,這就是所謂的「部分負擔」。
這規定一方面是為了讓民眾對於醫療費用有更正確的認識,懂得珍惜與善用醫療資源;一方面是讓健保保費維持穩定(健保支出越高就必須收取更高額的保費),盡量避免提高健保費率

一般門診時,需要自己付的費用可能有「門診基本部分負擔」和「門診藥品部分負擔」;如果門診時需要復健或中醫傷科治療,可能會有另外的「門診復健部分負擔」。
我們住院時要自己付的「住院部分負擔」採比例計算,住院住越久,須負擔的比例通常越高相關費用包含健保病房費、醫師診察費、手術費等。

2.自費
隨著醫療日新月異,醫療材料的種類和功能也越來越多。健保通常會(視條件)給付有基本功能的醫療材料,但功能新穎或進階的醫療材料,通常價格都比原本健保給付的材料貴上好幾倍,如果患者想選擇這類材料,基本上必須全額自費使用。
另外,有些藥物或材料想使用健保負擔,需要經過審核與申請,不是只要接受治療就能依賴健保給付。

所以,需要自費的狀況包含:
(1)健保沒有給付的藥物或材料
(2)健保有給付,但不符合適應症的給付條件

3.自付差額

第2項提到,如果患者選擇比健保醫材還貴的特材,基本上必須全額自費;但健保署為了減輕病人負擔,也考慮到給付的公平性,仍然對某些品項給付原本對健保醫材支付的金額,差額部分由民眾自行負擔
目前適用自付差額之品項共有10個類別


因為有以上三種可能需要自掏腰包的醫療費用,在規劃理財時,別忘了幫自己規劃一部分的預算作醫療保險費和醫療預備金,才不會造成自己和家人無預期的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