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回頭去看22歲的你,你會想跟當年的自己說些什麼?你或許想重新來過,也或許你不後悔當年的決定,但總有些事情,你希望當時的自己可以及早明白與體悟。
專業社交網站近期推出了一個專題:
6.「事情不會變得更容易,但會變得更好。」
──前美國銀行與花旗銀行高階主管柯勞琪(Sallie Krawcheck)
柯勞琪認為,從年輕時就應該養成寫筆記的習慣,隨時記錄哪些工作適合她、哪些不適合;自己喜歡什麼、不喜歡什麼;自己擅長什麼、不擅長什麼;;哪些事情會引發她的熱情。
她希望能告訴當年的自己:「當你決定要做什麼之後,事情並不會變得容易:接下來幾個月,你會被所有華爾街大公司拒絕,但最終你必定會找到一家對的公司。這過程會有很多樂趣,雖然不是每天都有,但至少是絕大部分。你會不斷被拒絕,所以臉皮要夠厚,才有辦法度過。」
7.「擁抱人生的不確定。」
──醫學博士、喬普拉基金會創辦人狄帕克.喬普拉(Deepak Chopra)
年輕時的喬普拉,很清楚自己的生涯方向,因此很有安全感。他將安全感視為「朋友」,將不確定視為敵人。
但現在的他卻不這麼認為,「如果當時我能明白,人生的不確定,其實隱藏著許多智慧,它打開了通往未知的那道門,唯有面對未知,生命才能持續煥然一新。」喬普拉說道。
「如果我22歲」
邀請了多位領導人、企業主管及意見領袖,要他們寫下最希望對22歲的自己說的一段話,以下摘錄其中8位的精彩內容
1.「別太努力工作。」
──《哈芬頓郵報》創辦人阿里安娜.哈芬頓(Arianna Huffington)
工作到筋疲力盡並非是成功的必要條件,沒有必要為了成就而讓自己疲於奔命。除了努力工作之外,更要給自己喘氣的時間,重新充電、補充能量。
2.「盡情玩樂,但要找到自己的目的。」
──維京集團創辦人理查.布蘭森(Richard Branson)
人生不能重來,應把握時間好好生活、欣賞美景、認識更多有趣的人、到世界各地旅行。盡情玩樂,然後努力工作,去做能真正改變這世界的事情,但最重要的,要找到做事的目的。
3.「金錢無法定義你的價值,應該由你去定義金錢的價值。」
──美國知名理財專家蘇西.歐曼(Suze Orman)
年輕時,人們自然而想會去想,希望未來可以擁有什麼、可以做些什麼,因此總是急著想要賺更多錢。然而,真正重要的不該是你賺能多少錢,而是你如何運用你所擁有的金錢去過你想要的生活。
蘇西.歐曼30多歲時,便成了成功的理財專家,每個月賺的錢比過去一年還要多。但是,當她賺得愈多,就愈想要讓其他人看到她在財務上多有成就。但事實上,她的財務根本就一團糟,「儘管到處花錢,卻對自我價值提升一點幫助也沒有。」
4.「你必須接受事實,最搶手的工作機會,往往不適合你。」
──社交媒體管理平台Hearsay Social創辦人史宗瑋
剛出社會找工作時,要記住兩大原則:
◎不要因為最搶手,所以選擇了這份工作。
◎不要根據薪資的高低而選擇工作。
特別是在年輕時,不應該為了短期的金錢目標,而犧牲了學習機會與成長空間。
5.「多看看其他人是如何生活的。」
──世界銀行總裁金勇(Jim Kim)
金勇22歲時,剛進入哈佛醫學院,每天晚上就只知道埋頭苦背教科書的內容,「我希望當時的我能明白,應該要為未來的我,及早做好準備。我希望當時有人可以提醒我兩件事,」金勇說道。一是去認識來自不同收入階級的人,了解他們是如何生活的;二是了解冥想或其他有助於平撫情緒的技巧的好處。
1.「別太努力工作。」
──《哈芬頓郵報》創辦人阿里安娜.哈芬頓(Arianna Huffington)
工作到筋疲力盡並非是成功的必要條件,沒有必要為了成就而讓自己疲於奔命。除了努力工作之外,更要給自己喘氣的時間,重新充電、補充能量。
2.「盡情玩樂,但要找到自己的目的。」
──維京集團創辦人理查.布蘭森(Richard Branson)
人生不能重來,應把握時間好好生活、欣賞美景、認識更多有趣的人、到世界各地旅行。盡情玩樂,然後努力工作,去做能真正改變這世界的事情,但最重要的,要找到做事的目的。
3.「金錢無法定義你的價值,應該由你去定義金錢的價值。」
──美國知名理財專家蘇西.歐曼(Suze Orman)
年輕時,人們自然而想會去想,希望未來可以擁有什麼、可以做些什麼,因此總是急著想要賺更多錢。然而,真正重要的不該是你賺能多少錢,而是你如何運用你所擁有的金錢去過你想要的生活。
蘇西.歐曼30多歲時,便成了成功的理財專家,每個月賺的錢比過去一年還要多。但是,當她賺得愈多,就愈想要讓其他人看到她在財務上多有成就。但事實上,她的財務根本就一團糟,「儘管到處花錢,卻對自我價值提升一點幫助也沒有。」
4.「你必須接受事實,最搶手的工作機會,往往不適合你。」
──社交媒體管理平台Hearsay Social創辦人史宗瑋
剛出社會找工作時,要記住兩大原則:
◎不要因為最搶手,所以選擇了這份工作。
◎不要根據薪資的高低而選擇工作。
特別是在年輕時,不應該為了短期的金錢目標,而犧牲了學習機會與成長空間。
5.「多看看其他人是如何生活的。」
──世界銀行總裁金勇(Jim Kim)
金勇22歲時,剛進入哈佛醫學院,每天晚上就只知道埋頭苦背教科書的內容,「我希望當時的我能明白,應該要為未來的我,及早做好準備。我希望當時有人可以提醒我兩件事,」金勇說道。一是去認識來自不同收入階級的人,了解他們是如何生活的;二是了解冥想或其他有助於平撫情緒的技巧的好處。
6.「事情不會變得更容易,但會變得更好。」
──前美國銀行與花旗銀行高階主管柯勞琪(Sallie Krawcheck)
柯勞琪認為,從年輕時就應該養成寫筆記的習慣,隨時記錄哪些工作適合她、哪些不適合;自己喜歡什麼、不喜歡什麼;自己擅長什麼、不擅長什麼;;哪些事情會引發她的熱情。
她希望能告訴當年的自己:「當你決定要做什麼之後,事情並不會變得容易:接下來幾個月,你會被所有華爾街大公司拒絕,但最終你必定會找到一家對的公司。這過程會有很多樂趣,雖然不是每天都有,但至少是絕大部分。你會不斷被拒絕,所以臉皮要夠厚,才有辦法度過。」
7.「擁抱人生的不確定。」
──醫學博士、喬普拉基金會創辦人狄帕克.喬普拉(Deepak Chopra)
年輕時的喬普拉,很清楚自己的生涯方向,因此很有安全感。他將安全感視為「朋友」,將不確定視為敵人。
但現在的他卻不這麼認為,「如果當時我能明白,人生的不確定,其實隱藏著許多智慧,它打開了通往未知的那道門,唯有面對未知,生命才能持續煥然一新。」喬普拉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