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了解,金管會已根據投資受害人檢舉內容,作為最新金檢重點,目前已知KYC(認識客戶)、風險權數、董事會紀錄作假,將成為金管會針對TRF金檢最新鎖定的三大標的。
TRF自救會成立後,會員人數在短短2個多月內已湧進164人,其他「隱性」受害人尚在不斷「化暗為明」。根據自救會主要幹部對於受害會員的訪查,164人裡,平均每人受害至少2億元,其中甚至有同時與6家銀行往來TRF的會員損失20億元,並因此賠進8棟房子,一直到現在都還未與銀行善了。
金管會先前針對TRF的專案金檢,鎖定包括是否有確實的進出口交易數額、或是外匯交易量數據作為給予TRF額度的參考,但近來在自救會成員陳情及立委出面向金管會交涉的過程中,金管會意外發現先前尚未發現的「漏網之魚」。
包括KYC對投資人屬性的不實歸類,以及風險權數竟依照銀行擬承作的額度來「量身訂作」,以及銀行偽造法人投資者的董事會紀錄讓TRF投資順利通關,這三大項目將成為金管會接下來的金檢重點,接下來金管會恐將依照檢查結果,對相關銀行開出新一波的懲處裁罰。
對於KYC作假,自救會成員舉其中最離譜的例子指出,一位中小企業董事長,與某家銀行往來3年,第一年在KYC的檢核中被歸類為「穩健型」投資者,結果當金管會金檢該銀行,對於該銀行讓穩健型投資者進行TRF的作法認為不妥後,這位投資者在新的KYC評估之後,竟「晉級」為「積極型」投資人,明明是同一個人,但KYC竟出現截然不同的結果。
銀行亂訂TRF的風險權數則是另一個讓金管會官員震怒的新漏洞。相關人士指出,TRF的風險權數,攸關投資人所能承作的額度,在2014年,銀行訂定TRF的風險權數,不論各種天期,人民幣對美元的風險權數,普遍落在1~3.5%,特別是1年期以上至2年期,當時的風險權數在3%、3.5%,比新台幣的風險權數還要低。
但到了2016年,TRF的人民幣風險權數大躍進,從6個月以上到2年,一口氣拉高至9~13%,自救會成員對此抨擊,這可說是許多投資人一時之間面臨保證金追加、鉅額負債,以及平倉壓力的最主要原因,但許多投資人卻不知道自身在聯徵中心的潛在負債記錄,已經因為銀行調高風險權數而大幅提高,一直到透過管道調查,才赫然發現。
自救會成員直言,銀行訂定所謂的風險權數,完全是「黑箱作業」,金管會應出面主持公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