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動收入V.S.被動收入】1張表格,讓你避免只靠勞力賺錢

 


  「財務自由」一詞,成為近幾年來大家所追求的目標。要達到這個目標,首先要理解「主動收入」與「被動收入」兩種收入類型,讓我們用一張表格探討這兩者的差異,以及如何利用它們來優化財務規劃


關鍵差異


主動收入是什麼?


簡述

  主動收入(Active Income)是指需要投入時間和精力才能獲得的收入。換句話說,你必須「主動」參與工作,才能獲得報酬。一旦停止工作,收入也會隨之停止。以下是幾種常見的主動收入類型。


收入管道有哪些?


薪資收入

如典型的上班族,你投入固定的工時,公司付給你相應的薪水。

自由職業者收入

如設計師、顧問、寫手等,他們按案子收費,依賴工作量來獲得收入。

兼職或臨時工作

例如送外賣、家教、活動主持等,這些工作都屬於主動收入,因為你需要親自參與才能賺錢。


    被動收入是什麼?


    簡述

      被動收入(Passive Income)則是即使不主動投入時間與精力,也能持續獲得的收入。這類收入通常來自於先前的努力累積的成果,或來自於投資。這類收入,能夠在你不工作的情況下持續進帳,以下是幾種常見的被動收入類型。


    收入管道有哪些?


    股息與投資收益

    透過購買股票、基金或其他金融資產,獲得的股息或資本利得。

    房地產租金

    如果你擁有房產,出租給別人便能獲得穩定的租金收入

    版稅與專利

    如音樂、書籍、線上課程等版權收入,創作一次即可長期獲利。

    網路收入

    經營部落格、YouTube 頻道、聯盟行銷等,一旦內容累積到一定程度,廣告與點擊收益便能帶來長期被動收入。


    如何運用兩種收入,優化財務規劃?


    運用三步驟,讓薪資收入更有效率。


    1. 善用主動收入

    大多數人都需要主動收入來滿足基本生活開銷,因此可以選擇薪資較高或發展潛力大的職業。

    2. 建立被動收入

    透過投資、創作、創業等方式,逐步建立被動收入來源,降低對主動收入的依賴。

    3. 理財與資產配置

    學習投資理財,讓被動收入能夠持續增長,最終達到財務自由。


    結論


      主動收入與被動收入各有優勢,主動收入能提供穩定的現金流,而被動收入則能幫助你獲得時間自由與長期財富成長。理想的財務規劃應該是兩者並行,利用主動收入建立基礎,同時發展被動收入,逐步提升財務自由度,最終讓錢為你工作,而不是你為錢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