壽險業去化資金 搶進海外債

 2008年金融海嘯後,全球央行有志一同狂印鈔票,超低利率迫使市場資金捨定存積極尋求其他標的,其中,壽險業龐大資金去化管道轉向海外債市,不但投資轉向海外債,和基金業者合作鎖定利率在3~5%左右的美國、亞洲海外債券的保單也大賣。
 統計金融海嘯後至今,7年來國內壽險公司資產規模暴增,資產管理業者也持續鎖定收益商品搶錢。
 資產管理業者指出,台灣早已進入實質負利率,且近兩年來,伴隨市場波動加劇,及歐、日負利率的刺激,外幣定存失去誘因,壽險公司的定存也明顯下降。取而代之的是利率在3~5%左右,聚焦美國、亞洲海外債券的保單大賣,特別是美國的固定收益商品,更成為壽險公司資金運用的必爭之地,也讓美國成為我國壽險公司最大的曝險部位。
 而壽險公司為了提供客戶高於定存的利息收益,必需將客戶的資金投入海外收益較高的債券資產。譬如殖利率約3.5%的美國投資等級債、4.6%的亞洲投資等級債,甚至是7.4%以上的高收益債,都被法人與壽險公司納入資產組合,海外債券成為壽險業去化資金的終極武器,連帶讓投信投顧今年前仆後繼推出收益型基金商品。
 受全球低利率影響,基金業者指出,今年來台灣金融市場出現四個不尋常的跡象,包括股王跟最大權值股配息創歷史新高、國際版債券登台金額創新高、知名的外國大型企業首度來台發債、以及台灣國際投資部位首度突破1兆美元。這四大徵象改變了資產管理業者的產品策略,使得今年來新募基金當中,主打收益的產品就高達8成,且和保險公司合作保單鎖定收益標的成為趨勢,造就了近年類全委保單狂賣。
 低利環境讓市場進入「搶微利」的戰國時代,投資人為了獲得比市場更高的孳息,會不斷尋找孳息較高的海外商品進行投資,結果就是造成台灣資金不斷外流、新台幣缺乏升值基礎、央行利率政策的邊際效益遞減;反應在投信的新基金商品上,不用強調多賺錢,但至少要有比定存更高的收益才有賣點,因為業者說,「沒有收益就沒有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