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年金改革委員會於上周四召開首次會議,然而會中依舊爭論不休,此一情況若持續下去,年金改革終將一事無成,每周召開會議只是徒然浪費時間而已。
我們認為年金改革之所以難以理性對話,原因在於沒有建立退休年金的基本統計,在沒有透明化的統計之下,自然是各說各話,爭執不休,大家都覺得軍公教退休金太優厚,但到底多優厚也說不出所以然,只有經常被提及的所得替代率高達九成,但這又代表何意?勞工的所得替代率又是多少?軍公教退撫基金財務用罄年度距今還有幾年?軍公教退休金與勞保基金潛藏負債多高?退休人口成長速度多快?每年編列的退撫預算是多少?凡此種種,皆是年金改革的基本統計,更是未來理性對話的基礎,但直至如今,這些統計仍是混亂的。
今天退休年金之所以要改革,就是因為財務有隱憂,財務之所以有隱憂就是因為入不敷出,而入不敷出的原因就是退休的人愈來愈多,退休金支付的壓力愈來愈大,而之所以如此就是因為有些人太早退休,且退休俸太優厚。以上每一階段理應有明確的統計,才能說服外界改革的迫切性,但遺憾的是,年金相關統計,散見各單位,從未加以整合,在模糊的統計數據之下,自然難以理性對話。
我們認為年金改革必須先建立常態的統計發布制度,每月或每季發布一次,而這樣的統計至少要包括以下六項內容:
第一、退休人數到底有多少:我們都知道台灣高齡化問題日趨嚴重,高齡化有明確的統計,但我們一年有多少公務員退休、有多少勞工退休,累計正在領退休年金的公務員、勞工有多少人,他們的年齡分布情況如何,皆應每月或每季正式對外揭露。
第二、平均每人退休金有多少:我們經常聽到軍公教退休年金優厚,所得替代率高達九成,但也有官員反駁勞工替代率也不錯,但由於所得替代率會因為「所得」定義不同而失準,勞保最高投保薪資是45,800元,所得替代率縱有七成也不過32,060元,和公務員以退休前月薪為基礎所算得的替代率,無從比較,解除此一盲點的方式,就是定期發布退休軍公教人員、退休勞工每月實領的退休金,如此即可一目瞭然,不必爭論。
第三、退休者在職期間提撥的退休準備有多少:軍公教人員與勞工所領的退休年金相去甚遠,但也有不少人認為這是因為軍公教人員提撥的退休準備較多,然而這些說法迄今並無量化數據,如此爭議難有結論,若能定期公布這項數字,有助釐清問題,並可據以了解個人所提撥的退休準備,與最後領取退休金是否相稱。
第四、應明確定義退休金:我國退休給付制度相當複雜,每個人所認知的退休金可能有不小落差,如此討論退休金,毫無意義。為求完整,以公務員而言,退休金應包括退撫及公保這兩部份,以勞工而言應包括勞保及勞退這兩部份,在統計時必須加以整合,如此比較才有意義。另外,爭議最多的公保18%優惠利息養老給付,也應編列時間數列,以讓外界明白長期以來這項補貼的走勢。
第五、應釐清退休者的所得分配:外界看退休年金,長期以來過度集中於軍公教與勞工之間的差距,事實上軍公教之間也有所不同,而委任、薦任及簡任不同層級公務員所領的退休俸差距也頗大,僅公布平均數仍未盡周延,必須釐清每年退休者的所得分配,這樣才能讓年金改革不致失焦。
第六、應公布退休年齡:退休年金之所以引發族群之間的不平,非僅退休金的多寡,還包括退休年齡,何以有些人不到五十歲即可退休領月退俸,有些人卻得工作到六十多歲才能領退休金。有關軍公教平均退休年齡,散見於退撫基金年報等刊物,而勞工退休年齡雖然主計總處有推估但仍不夠完整,兩者有必要加以整合,定期發布,如此才可以釐清各族群退休年齡的差別。
我們認為,如今有關現職、退休的軍公教相關統計散見於教育部、考試院、國防部及退撫基金,由於這些統計從未加以整合,以致各方數字加總有些落差,而勞工的統計散見於勞動部、主計總處及勞保基金。這些統計若不加以整合,外界談論年金改革必然如瞎子摸象,摸到象腿說是柱子,摸到象鼻說是蛇,年金改革若不能理性對話,如此年金改革會議再開五年、十年也不可能有結果。
最後我們以一則歷史做總結,政府早年為彰顯在社福上的作為,把公務員的退撫預算列在「社會安全支出」裡,直到民國80年才正名為「退撫支出」,但到了93年竟又把國防部軍職人員所屬的退撫支出改列「國防支出」,如此遮遮掩掩,讓退撫支出更顯神秘而可疑,此一作法極不可取,我們呼籲決策當局以歷史為鑑,儘速建立年金改革的完整的統計,釐清前述所有統計上的紛亂,並且定期對外發布,惟有如此,年金改革才可能走向康莊大道,否則終將一事無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