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每年吸引陸客投保金額約占其壽險新契約保費20%以上,台灣的國際保險業務分公司(OIU)是否能比照?壽險業者說,OIU資金運用仍要遵守海外投資相關規定,另外保費融資目前解釋為無擔保授信,客戶沒有太大套利空間,要達到香港的成績,短期內恐有難度。
另外,明明就是銷售「儲蓄險」,台灣行銷時規定不得強調「利率」、「投報率」,不能與銀行定存作比較,但香港壽險公司則是直接在廣告文宣上註明保證配息率及年化報酬率,還可以有「金裝版」等字眼,銀行理專向客戶推薦時簡單明瞭,有具吸睛效果。
金管會要以金融3O建構台灣成為亞太理財中心,也就是銀行的國際金融分行(OBU)、證券國際證券業務分公司(OSU)及保險的OIU,但目前OBU深陷目標可贖回遠期契約(TRF)風暴,今年獲利仍在衰退,OSU仍在爭取開辦新台幣相關證券業務,OIU則還在「暖身」。
保險局統計,今年前3月壽險業OIU保費收入達848.5萬美元(約新台幣2.75億元),平均每張保單約360萬元的保費,的確比國內要高額,但3個月只賣出76張保單;壽險業也希望比照香港開放保費融資,讓更多保戶可以借錢繳保費,進行槓桿理財。
但因為我國的法規,保單權利不得移轉,因此保單不能作為擔保品向銀行借款,銀行若要辦理保費融資只能視為無擔保授信,利率不可能壓太低,業者表示,若不能比保單預定利率低1個百分點以上,客戶就無太多套利空間,業績就無法像香港一樣快速成長。
業者認為,台灣在行銷細節及投資細項中規範極多,很多東西不能講、很多標的不能投資,如業務人員在臉書上推薦保單,其內容最好經保險公司同意,否則稍有不慎,可能會被罰停止招攬3個月;此外高額保單要作財務核保、身家調查。
其他如一有爭議,就有立委關心,要求保險公司認賠;投資也有許多限額及信評規範,讓業者認為,在被綁手綁腳下,其實很難跟香港競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