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壽險入台股 假的!


 金管會終於祭出引壽險資金入台股的「絕招」,但套句近期流行的某法師的話:「假的,暫時的」。金管會用行政措施導引資金流向,又不敢放大腳步,讓政策宣示意味大於實質作用。此外,國內投資收益低、工具又少,硬逼資金回台根本治標不治本。
當年主管機關提高海外投資限額,主要是考量低利率時期,台灣資本市場已不足以支應壽險業的投資需求,無法解決龐大利差損問題,透過海外債券約4~7%以上的較高投報率,與歐美資本市場較大的深廣度,提高壽險公司中長期資金投資報酬率,逐步解決利差損危機。
 現在,低利問題尚未解決,壽險業也不是因為投資海外就完全揚棄台灣市場,保險法明訂海外投資上限45%,但客戶用外幣給付的外幣保單除外,等於新台幣保費至少有55%要留在台灣投資。
 再從數字來看,近年因為台股表現好轉,壽險投資台股金額也創新高,一度逾新台幣1.2兆,但因台灣公債為利率屢創歷史新低,難以符合壽險業資金需求,因此投資部位已跌破2兆元大關。
 金管會要壽險業「愛台灣」,透過RBC係數調整,拉高歐美股票係數,降低台股係數,盼望有800億資金入台股,從係數上看來,金管會認為台股已接近歐美已開發國家的股市,因此風險係數相當。
 但對壽險業來說,真實的投資損益與金管會的想像並不相當,同樣投資100億元股票,投資台股要拿出自有資本21億多元,美股20億多元,原本要投資美股的資金不會回頭,只是新資金可因為台股係數降10%,可多加碼一些。
 總之,金管會若真的要壽險多投資台股,降低係數、增加總投資動能才是最佳方案,如今降低台股係數卻拉高海外投資係數,在總額不變下,投資海外股票的6,000多億元,頂多部分棄股轉債,全撤回台灣,除非是看到極佳的投資機會,否則恐仍有變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