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分享--【金錢超思考】,7 個 觀念讓你財富自由

 



怎樣算是財務成功?有些人認為是比親戚更加富有、追逐人人稱羨的好交易,或是擁有最上等的物質享受。從升學到工作,我們也常被灌輸「要賺大錢」的觀念,過來人總告訴我們:「只要擁有更多,就能得到快樂。」

 

  是時候打破傳統觀念了!《華爾街日報》最受歡迎資深財經作家,喬納森・克雷蒙告訴我們,從開始賺錢到退休,財務管理應是每個人的終身課題。


 

  在個人財務規劃的領域,我們並不是要打敗誰,而是確保自己擁有足夠的財富,能過上自己想要的生活。回頭想想「金錢」可以買到什麼?


答案是「時間」、「體驗」以及「物品」。然而多數人在進行財務規劃時,常常只以買「物品」來做決定,一旦得到了,興奮的情緒便迅速消退。如果想要買到更多「快樂」,而不是迷失在琳瑯滿目的金錢商品中,我們必須好好活用「金錢」這項工具,做出更聰明的決策,就能從每一分錢中擠出快樂!



1.如何用金錢買到快樂?

當我們賺的錢已經滿足生活所需時,賺更多的錢似乎沒辦法再帶來更多的快樂,為什麼會這樣?


第一個誤區是我們容易陷入「與他人比較」的心態,例如收入提高了,就搬到高端地區置產,但看到鄰居收入比我們高,你又開心不起來了。


第二個誤區是我們習慣花錢買「更多、更高檔的物品」,但是總會有人擁有比你更多更好的物品,這容易讓我們陷入無盡的物質追逐,對於快樂反而沒什麼幫助。作者給出三個花錢的建議,屏除了與外界的比較,回歸到自己的內心。


第一個是出於助人的意願,把錢花在別人身上,會比花在自己身上更快樂。第二個是做自己喜歡且擅長的事,花錢雇人去做我們認為無聊枯燥的事。第三個是與我們在乎的人度過特別的時光,例如與家人共享旅遊之樂,注重內心的感受與體驗。


2.不要追逐物質,改為追求體驗

仔細評估花錢購物的行為,對我們的「情緒」會帶來什麼影響。放棄「購買一間度假小屋」的整體幻想,轉而注意瑣碎的細節,例如維修會有多煩人?修剪庭院要花多少心力?平常不住的時候該怎麼辦?除非你心甘情願接受這些困擾,否則不該追逐這樣的奢侈品。


我自己最認同,也漸漸能感同身受的是,花錢追求「體驗」。例如參加一堂日本自製拉麵的課程,這個體驗的回憶會隨著時間累積更令人難忘。別人擁有的物質可能會比我們更多更好,但是並不一定擁有更好的體驗。


3.錢還可以買到自由

金錢可以用來追求財務自由。然而,為什麼財務自由這麼重要?作者引用亞伯拉罕.馬斯洛的層次理論,其中最頂端的是「自我實現」,意思是我們的行動並非是受到外部力量所驅動,而是想要實現內在潛能的強烈渴望。


當我們擁有了財務自由,便有餘裕轉換職涯,也許錢不多,但是可以有更多自我實現的機會,進而推升幸福與滿足的感受。當我們放下對於外界的薪酬渴望,轉而追求對自己充滿意義的事情,就能進一步實現心境與生活上的自由。


雖然財務自由很容易跟退休聯想在一起,但本質上其實不同。


就像《不被工作綁住的防彈理財計畫》作者說道:「退休本身的意義並非不再為社會貢獻,跟是否有工作也無關,而是一種可以掌控自我時間、決定個人生活重心和焦點的自由。」財務自由能給我們的,就是這種自由。


4.把退休當成第一個財務目標

與許多人所認知的或許不同,「退休」可能是我們最後一個財務目標,但我們必須把它放在「第一位」。我們可能在年輕時努力存錢買房買車、關注小孩的教育資源,直到五十歲後才驚覺退休的問題,但時常為時已晚。


一份健全的財務規劃通常得包含退休生涯,投資的複利效應要發揮效果,時程大部分是以20~30年起算。我很喜歡《投資人宣言》書中這句話:「投資的目的並不是要變得大富大貴,而是避免年老得過著窮困潦倒的生活。」


從年輕時就把退休納入規劃,就像是在人生地圖上標記出大祕寶的位置,看清楚自己處於地圖何處、與目標距離有多遠。

以退休為首要的財務規劃,可以奉行這三個理財策略:

(1)長期投資、(2)減少舉債、(3)習慣儲蓄。


5.讓自己愛上儲蓄

如同前面提到的物質與體驗的比較,現在花少一點錢其實算不上犧牲,因為大部分的消費(尤其是物質上的)並不會帶來更多的快樂。反而,為了將來的消費而進行儲蓄,這種對未來產生的期待的「延遲享樂」心態,反而能為心靈帶來更多的富足。


我們為了讓大腦習慣「儲蓄是一件快樂的事」,只要意識到以下三個儲蓄能帶來的效益:


降低固定成本,不僅可以存更多錢,手頭上也可以有更多金錢用於自主性消費。

如果我們習慣了生活成本遠低於收入的日子,等到退休時,不需要太多的積蓄也能過得很舒適。

如果在二十幾歲時就過著節儉的生活,日後便能享受到生活水準逐步提高所帶來的快樂感受。


6.不要急著賺更多錢,要先思考風險

當我們汲汲營營追求金錢的同時,也得不斷想起這句話:「若想讓自己的財務獲得改善,不應該浪費時間想著如何賺更多的錢,而是思考未來的財務將面臨那些危險。」望著眼前報酬的同時,得留意發生意外損失的機會有多高。


如同《隨機騙局》書中名言:「如果失敗的成本高得無法承受,那麼某件事情有多常成功一點也不重要。」如何避免自己的財務藍圖遭受無法承受的失敗?關鍵在於管理風險,謹慎投資,購買對的保險。


對於投資,首重「分散持有」與「股債搭配」,避免金融海嘯或單一市場的巨幅崩跌,對資產帶來的鉅額損失。對於仍是家庭經濟支柱的個人,首重「壽險」、「殘扶險」,避免人身意外對家庭財務帶來巨大的衝擊。


7.承擔可以承擔的風險

對於正在工作且是家中經濟支柱的人來說,人壽與失能險非常重要。但是當我們漸漸邁向財務自由時,有些風險,你自己就可以擔下來。在選擇保險的過與不及之間,書中提出以下「三叉策略」,幫助我們判斷投保的決策:


避免那些只保障無關緊要財務的保單。例如旅行不便險和延長保固險,因為這些風險我們不是負擔不起,相較之下它們的保險成本過高。

減少保險範圍,自行承擔部分風險,讓保險公司處理重大的財務威脅。選擇比較高的自付額、比較長的免責期,這兩種做法可以降低保費,同時也不至於讓我們的銀行透支。

累積一定的財富以及有能力承擔更多財務風險時,就應該解除保單。如果資產已經達到財務自由的水位,孩子也有工作能力,便可以解除壽險和殘扶險,因為即便發生了,也不至於影響家人的財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