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不是兒戲,也不能急就章。創業是一門大而深的學問,要做的準備很多,小資創業和比較有規模的創業不同,各行各業又有不同屬性的準備,面對創業短中長期目標的準備也有差別。以下是創業新兵需要的基礎準備:
- 最好有工作經驗
不少創業是從原本工作中得到靈感或汲取經驗。有工作經驗比較知道「公司」的運作是怎麼一回事,擁有為他人工作時所建立的各種資源,例如客戶群在哪裡、原先工作人脈中有無適合成為創業或合作夥伴,以及學會整合個工作環節的資源。例如想開咖啡廳,先到咖啡廳工作一段時間,可以看別人如何經營、貨源哪裡取得、客戶偏好,老闆碰到瓶頸怎麼克服,所有流程都清楚了,自然縮短創業初期的摸索,這些經驗都不單單只是喜歡煮咖啡就能獲得的了。
若及早決定創業,先就業個三~五年,也還能年輕,而且更棒的是,你像你原先工作的地方「取經」學本領,公司還發薪水給你。
- 好的IDEA+能夠執行的商業模式
創業既然有個「創」字,最好能無中生有、有點創意。即使是模仿跟進,也要有一些跟原創不一樣的地方或青出於藍能補不足之處,不然大家為什麼要選擇跟你交易?
創意可以是引發創業的開始,卻不是創業成功的保證。創意的產生有時只是靈光乍現,難在要把它變成有競爭力的產品或創業利基點。創業家都有很敏銳及有很強的學習力,即便自己未必有創意,卻能從別人那「借」創意,重要的是能推出解決問題的產品和能夠執行營運模式,滿足市場上某些客戶的需求,讓人願意掏腰包,使創意具商業價值。
- 擬定初步經營策略
為了達成經營目標擬定的行動方針、方案和競爭方式,即可稱為經營策略。經營策略是會隨企業內部條件、外部環境的變動而調整,無法一成不變。像85度C咖啡和蛋糕都賣,在台灣以咖啡來帶動糕點銷售;而星巴克則是以咖啡帶動隨行杯等周邊的販售。
一般來說,初次創業者剛創業時大都是且戰且走的在摸索,很難一次就擬出長遠、大格局的市場開展性經營策略,但起碼要做好自己SWOT分析,規劃出產品和服務的現下定位及行銷方法。
例如制定產品和服務價格,要走薄利多銷的評價或產生最高獲利的高價?鎖定的客層?要滿足怎樣的需求?要建立自有品牌還是要代工?以手機市場為例,小米、華為手機控制成本能力很強,所以攻的是平價市場,蘋果手機走的是差異化,突顯品牌獨特性,握有定價權,這麼貴還是擁有一大批果粉。
人都是喜新厭舊、期待與眾不同的,即使走的是平價或大眾客層,有特色、差異化策略總是最能吸引人。
- 確立領頭羊和團隊分工
創業團隊中依分工不同,人可以多,但主導大局者要精,也就是創業領導人一位、不超過兩位就好,其他是追隨者、配合者。各自負責的責任與權限要分明,運轉才會順暢,這個在創業初期就要確立。即使團隊中每個人都是出資者、都是拋掉原本工作的全力投入者,可是多頭馬車是無法前行的,員工也會無所適從,不知道要聽誰的。許多好朋友共同創業,最後鬧得不歡而散就與此有關,因為每個人對於產品定位及銷售策略等都各有見解,無法整合,創業能不敗陣下來嗎?
- 挑對進入時機點
在好年頭創業比較容易成功。什麼是好年頭?要留意景氣的循環,基本上經濟比較好的時候,消費者比較願意花錢。
另外,「領先一大步」和「落後一大截」的時間點都不宜。太過高瞻遠矚的先行者,在別人還不敢投入的時候投入了,固然企業有機會高速成長,做大市佔率,但也很有可能淪為炮灰,有時候是技術還不成熟,有時是整體大環境還跟不上。如果自己的創新和研發能力沒這麼強、未能引導潮流,不妨等一等,看看市場先鋒耕耘的優缺點,以及消費者被教育的狀況,「借」構想後「領先一小步」推出一個更讚的版本。至於不宜落後一大截時間點創業,只要選擇在產業的爬坡階段創業,避免在市場上所有人對某個行業或領域一窩蜂熱時投入,以及不要在產業頂點或成熟期進入,否則很容易陷入流血競爭的紅海,一進入就面臨艱困生存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