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報童到股神的投資天賦學

 
2012年3月31日晚上,送報童出身的「股神」巴菲特(Warren Buffett),在美國奧馬哈市的「媒體俱樂部」年度慈善晚會登台表演。他身穿二次世界大戰時期的送報童服飾,斜背著送報袋登場。巴菲特一面哼著《我只是個送報童》一曲:「我只是個送報童,快樂的不得了,因為你買報紙的錢,全數都歸我。」一面把手中的旗下報紙《奧馬哈世界前鋒報》摺成長條狀,拋給台下觀眾。昔日扔報功夫再現,頓時贏得觀眾如雷掌聲與叫好。

據美國《富比士》雜誌(Forbes)截至2012年3月的統計,現年81歲的巴菲特身家約440億美元(約新台幣1.3兆元),是全球第3大富豪。

靠著70年前報童生涯賺進的5,000美元, 巴菲特用這筆錢做為投資的第一桶金,最後成立波克夏•海瑟威(Berkshire Hathaway)投資公司,成為全球最富有的人之一。連帶地,“What Warren Thinks……”(巴菲特怎麼想?)也成為全世界投資人最想挖掘的祕密,代表最「值錢」的答案。

不過,與其說巴菲特看市場的眼光非凡,倒不如說他最成功的投資,是在自己身上。從一介小報童到贏得「股神」盛譽,巴菲特對「巴菲特」的這檔投資,報酬率恐怕不是用數字可以呈現。

事實上,早在小學時,他就展露精明的生意頭腦,而且非常擅於用各種方法磨練自己的強項。

天生的數字專家

上幼稚園時,他的喜好和興趣都與數字有關。小學時,他和朋友看著路上往來的車輛,一坐就是好幾個小時,在筆記本上記錄經過車輛的車牌號碼,然後計算車牌上字母和數字出現的頻率。

他自豪地對朋友說,假如有人搶劫附近的銀行,警察必須透過車牌號碼追捕搶匪,那麼只有他們兩個人握有警方破案最需要的證據。

他還喜歡蒐集飲料瓶蓋。巴菲特到鎮上每個加油站,從冷飲櫃下方把人們打開汽水瓶後隨手丟棄的瓶蓋撿起來,再回家把瓶蓋攤在地上,不斷分類與計算,找出哪種汽水最受歡迎。他也喜歡分類與計算蒐集來的硬幣和郵票。

凡事他都要求數字分析,用數據說話。

8歲時,他發現《卡內基溝通與人際關係》(How to WinFriends and Influence People)這本書,為了證明書中所說的原則確實可行,決定針對自己「遵守」與「不遵守」卡內基方法所得到的結果進行統計分析。實驗數據證明,卡內基原則是對的。

巴菲特不僅對數字敏銳,記憶力更是驚人。他能記住好幾門課的上課內容,喜歡在課堂上背出課文的段落內容和頁碼,甚至不怕糾正老師。有一次,他乾脆直接對講台上的老師說:「你忘了加逗號。」

6歲時,小小的巴菲特就開始打工賺錢。第一份收入從賣口香糖開始。他向開雜貨店的祖父買來口香糖,然後在家附近兜售。之後,他還去過足球場、麵包店、雜貨店等各種場合打工,也到高爾夫球場當過桿弟,當送報生。

同學努力念書,他忙著做生意

為什麼巴菲特這麼努力?他的人生目標簡單而明確,就是拼命賺錢,盡快存夠資本,然後開始他的投資冒險。

12歲時,他存了120美元,和姊姊合夥買了生平第一支股票「城市服務優先股」,總共花了114.75美元。當時他沒多想,只因為當時很多人推薦。

但股價卻一路下滑,從38.25跌至27美元。好不容易熬到股價回升,最後巴菲特決定以40美元賣出,為兩人各賺進5美元。只是,過了沒幾天,「城市服務優先股」股價竟然飆漲到202美元。這是他人生中第一次投資挫敗,這次教訓成了他日後投資的黃金法則:

第1,不要老想著買熱門股票。

第2,不要急著賺小錢。

第3,除非很有把握,否則不要為別人的錢負責。

就是這樣超乎年齡的謹慎與自省力,加上懂得從經驗中萃取智慧學習,大幅加快巴菲套財富累積的速度。

14歲時,他就存到人生的第一筆1,000美元。15歲時,他花1,200美元,買了40畝的農地,由一位佃農承租,兩人平分收成。從此以後,他在學校的自我介紹說詞就改成:「我是來自內布拉斯加的華倫•巴菲特,在中西部擁有一塊農地。」

身材削瘦、穿著邋遢的巴菲特,在學校很難引起注意,實際上卻又極為特立獨行。當同學心無旁騖地念書,他忙著做生意。在威爾遜中學,他每天花1~2小時送報,1個月可賺175美元,當時成年人的年薪約3,000美元。除此之外,他還經營巴菲特高爾夫球店、巴菲特郵票服務等事業。大學畢業時,他已累積出9,800美元的個人積蓄。

不可否認,巴菲特是有天分,再加上從事證券經紀人的父親所影響,可說是家學淵源。但旁人所沒看到的是,他比別人更懂得如何用一步一腳印的努力,讓自己的天賦揮灑得淋漓盡致。

累積財富,從閱讀開始

說到巴菲特的選股方法,實在顯得「老派」,他辦公桌上沒有證券行情表,沒有複雜難懂的計算軟體,「就是不停的閱讀,」他回答《財星》雜誌(Fortune)記者時說道,就像他的飲食永遠只有漢堡和可樂一樣簡單,沒有其他的名堂。

從小他就愛閱讀,祖父書房是他最常流連的小天地,他很快把架上15年的《讀者文摘》(Reader’sDigest)全看完,也讀了好幾本名人傳記。

他最愛的3本書,全都和投資理財有關:《一千種賺進1,000美元的方法》(One Thousand Ways toMake $1,000)、《手工軟糖也能賺錢》(Building aBusiness on Homemade Fudge)、《麥可道格夫人如何成為百萬富翁》(Mrs. MacDougall Turned $38into a Million)。

因為知道自己不屬於靠直覺行事的「賭客」,他總是努力閱讀更多資訊,然後理性地分析和運用。

10歲,巴菲特去祖父經營的雜貨店打工時,閱讀《先進食品雜貨商》一書,研究如何有效規畫肉品儲藏區。

16歲時,為了了解賽馬,他請求剛成功連任國會議員的父親,幫忙到國會圖書館借回好幾百本賽馬的書,自修投注技巧。然後買過期的賽馬新聞報紙,試著用自己的分析技巧預測,再對照第二天的比賽結果,測試自己的預測方法是否準確。熟練之後,他自己製作投注小報《馬童精選報》(StableBoy Soleitions),在賽馬場銷售。

進入投資界,他仍常跑圖書館,翻閱過期報紙和雜誌,甚至回溯遠到一世紀前的報導,徹底了解景氣循環、華爾街與資本主義歷史。他也很留意政治情勢,因為這會影響企業營運。

每天早上,他必須大量閱讀各種報刊雜誌,包括《華爾街日報》(The Wall Street Journal)、《美國銀行家》雜誌(American Banker)、《編輯與出版》雜誌(Editor & Publisher)、《紐約客》雜誌(TheNew Yorker)、《貝斯特保險評論》雜誌(Best'sReview)等。然後要看完旗下事業傳送過來的各項業績報表,還有數百家潛在投資標的的報表,搜尋可能的機會。

巴菲特心思細膩、耐性十足,願意花上幾天的時間在數字堆中挖寶。但另一方面,他又有絕對自信,抵擋外界干擾,堅持自己判斷,逆著潮流走。

只需在乎自己的內在成績單

1999年, 網路科技熱潮, 道瓊指數全年上漲25%,那斯達克突破4,000點,暴漲86%。但是巴菲特一支股票也沒買,因為他不了解科技公司,更看不懂科技公司的獲利模式。當年波克夏•海瑟威公司的投資績效只賺了0.5%,遠遠落後當時大盤21%的漲幅。

善於見風轉舵的媒體不吝露出尖酸刻薄的本性,巴菲特成了媒體眼中的「過氣人物」,有人感嘆地說他年紀大了,甚至嘲諷他的投資手法就像「小女孩」,過於保守。

但他依舊不動如山,沒有氣急敗壞地反駁。「如果我在西斯廷教堂畫壁畫,當人們說:『好漂亮的畫!』我會很高興;如果他們說:『怎麼不多用點紅色,少用藍色?』那就再見。」這就是他的態度。

2000年,網路科技泡沫,終於還給巴菲特一個公道,大盤跌幅超過50%,巴菲特不但沒有虧損,還賺了10%。

他忠於自己,這是所有成功者具備的關鍵特質,「影響人們行事的一大因素,在於他們拿的是一張內在成績單,還是外在成績單?」

當然,沒有人可以永遠擊出全壘打,巴菲特從不認為自己可以有百分之百的打擊率。

2011年波克夏•海瑟威公司每股帳面價值增加4.6%,雖然優於史坦普500指數2.1%的總報酬率,為巴菲特寫下過去47年間第39度擊敗大盤的佳績,但他的另一項輝煌紀錄卻也在2011年劃下句點——波克夏•海瑟威公司每股帳面價值年增率的平均值首度低於20%,降至19.8%。巴菲特也對股東公開承認他在投資上的5大失誤。

他的一貫坦白及願意低頭,長期以來,反而贏得投資人更深的信賴。其實,只要在市場一天,就沒有人能免於績效的考驗,巴菲特自然也不例外。然而可以確認的是,他已對世界成功證明「巴菲特」這3個字是則傳奇,這一點已無庸置疑。

巴菲特潛力轉能力小叮嚀

● 如果你不肯犯錯,就無法做出決定。
● 仔細觀察形勢,找個可以達成的目標,不要好高騖遠。
● 不需要在意別人的眼光,重點是事實與真相,別受外界雜音干擾。

文章來源:cheers快樂工作人雜誌

聲明: 此文章部分內容從網路上收集或網友提供,內容的完整性正確性本站不負法律責任,本站嚴禁使用者發表侵害版權或智慧財產之內容,由於本站是受到「即刻發表」運作方式所規限,故不能完全監察所有即時文章。若有任何文章侵犯到您的權益,請盡快與我們聯絡,本站將會在刪除或修正。若文章或是內容有問題請聯絡我們(E-mail:richjamiechou@gmail.com),我們將會第一時間優先處理。